在央视《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请到过一位特殊的父亲做嘉宾,他叫蔡笑晚。
都说一个父亲的教育抵得上100个校长,这话是没错的。蔡笑晚就是那个把“父教”发挥到极致的人。
他一辈子都在想怎么教育孩子,一辈子最大的成功,也是把自己的6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式,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一起来看看吧
↓↓↓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获得博士学位;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就读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
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副教授。
蔡笑晚自己只是个医生,能够把六个孩子培养成有现如今这种成就,可以想象他背后有多大的艰辛。
孩子们尚未成年的时候,他们夫妻两人带着6个孩子,总共8个人,就在租来的30多平方的,破旧房子里共同生活。
孩子们的衣服是一个轮着一个的穿,室内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生活艰辛困苦,教育也没有被两夫妻落下。
他的教育方法,有很多是我觉得特别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避免责骂,积极鼓励,保持孩子对成功的信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有一个理念:
“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和妻子虽然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但跟很多会用打骂方式的“虎妈”“狼爸”不同他们坚信的是:
“任何人都万万不可被自己父母歧视一个被父母歧视的人,不可能有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根本上就是一个病态之人,根本谈不上成才。”
所以在蔡家,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宠爱和鼓励下慢慢成长起来的。
对于我们普通家庭而言,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嘴上离不开的比较对象。父母以为这种对比式激励能够促进孩子的提升,其实不然。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一旦得不到家庭的鼓励,内心受到影响,没办法更好的提升自己。
抓紧早教时机重视孩子思维培养从小培养好习惯
蔡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很早就开始早期教育的。
在他看来早期教育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
“在灵魂的塑造过程中迫不及待地需要材料,就看你这个时候提供了什么样的材料。一旦塑造完成之后,你再想把其中的坏材料调换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少是非常困难的。”
在蔡家,孩子们是很少有机会能够看到电视的。蔡笑晚夫妻俩也不看电视,基本就是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两夫妻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数学的启蒙。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进行123等数字的印象培养,等到三岁左右,就开始做一些趣味数学游戏。现如今,几个孩子在数学和物理上都取得了成就和这早教是分不开的。
懂礼仪的孩子不学坏,多引导少干涉。
蔡笑晚对孩子礼仪和习惯的培养同样非常的早,他说:
“大礼是在小礼基础上形成的。礼貌待人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习惯。”
因此,蔡笑晚和妻子最是注重礼仪的培养。让孩子从小说敬语,主动待客,都是良好的习惯。许多父母觉得孩子小,习惯可以随着长大慢慢改变。其实不然,孩子的习惯和礼仪从小就应该培养,长大之后要想再纠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这么多孩子的蔡笑晚,不可能不会经历孩子的青春期。
孩子中的老四就曾经叛逆过,那时候霍元甲、少林寺都很火,老四就想去学武术。
还拿回了街上发的武术学校的招生简章,给父亲说自己一定要去学武术,保家卫国。
一般家庭都会想,不许孩子去,就算打也要打回来。
而蔡笑晚不一样,他非常郑重的召集了一家人,要给孩子送别。
结果,去了几天的老四写信告诉父亲,里面和他想象的不一样,那些孩子都是打架斗殴、不爱学习的,自己想回来。
蔡笑晚于是回信:“什么时候回家早点告诉我们,我们会到车站接壮士回家。当时是大家一起给壮士送行的,我们相信壮士归家的情景一定会比给壮士送行的情景更风趣,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你的拳术表演!”
之后孩子回到学校,在学习上取得了比之前还好的成绩。作为父亲,他是支持孩子的决定的,碰了壁也没事,懂得回头就好。
青春的叛逆,就这样被父亲巧妙地化解开了。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有一个好的教育模式,不仅是给孩子们带来终生受益的好处,也能找到尽情发挥自我的舞台。
输事业上的成功
弥补不了家庭教育上的失败
李嘉诚先生有句话说:“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上的失败。”
但蔡笑晚先生似乎更进了一步,他是直接把教育孩子当做了自己的事业来做。
我自己也是做了妈妈之后越来越感觉到教育孩子是特别讲究因果的。
一件事父母在养育中,逃避的每一个责任都可能面临加倍的风险,父母为养育孩子付出的每一分心血,命运也都会得到加倍的补偿。
虽然我并不强求两个女儿成名成家、名扬天下,但却发自内心的希望,我自己能把母亲这份事业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让孩子们的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既然上天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赋予了我们,我们就应该让它焕发出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