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老师87岁的奶奶每天不忘读书做笔记“充电”。
“太和乡办校历史66年,我们家有三代人,已经连续在这里教了63年书。”吴松说,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是家里的“村教一代”,“爷爷1953年从当时的邛崃一中毕业后,便来到太和乡当老师。奶奶是从雅安女子中学毕业的,嫁给爷爷后,辗转在太和乡的几个村小当过12年老师。”荣耀,这是幼年吴松印象里的乡村教师,“那时候,大家公认老师是最有文化的人,受全乡人的敬重。总有人来向爷爷请教,大到土地承包,小到孩子的作业。”
26年后,吴世雄的“衣钵”传给独生女儿吴继涛,“那时候兴顶班,我妈妈就在太和乡冯坝村当老师。”辛劳,这是少年吴松记忆中的乡村教师,“当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靠妈妈一个人支撑,教书之外还要干农活。”他说,夜里常见妈妈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批改作业,“煤油灯是用墨水瓶自制的,舍不得用油,亮度甚至比不过月光。”无论是荣耀还是辛劳,揉到吴松心里汇成了信念,他也要当老师。信念和“跳出农门”的迫切拧成一股劲,吴松如愿考取了师专,“1989年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现在的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今年是工作的第29个年头。”
受家庭影响,妹妹吴旭和吴松走了同一条路,200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跟吴松成了同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真真切切的人生,兄妹俩都在合适的时间认识了同岗位的另一半,各自组建起了幸福安稳的乡村教师小家庭。“所以说,我们家三代共有7个人,都做过或正在做乡村老师。”
身教
以鼓励为“宝”
吴家教出了30多个“村教”
吴家三代在太和乡教书已持续63年。有乡邻做过不完全统计,“全乡900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罗枝良、陈代琼、陈代林、罗朝勇、罗道敏、郑华良、郑循福是“吴世雄老师的学生”;任洪平、黄玉芬、李霞是“吴继涛老师的学生”;高雪莲、卫雅玲、任健、陈建峰、江涛涛是“吴松老师的学生”……随机采访,便能从当地找到众多吴家的“门生”。
被这些人铭记在心的,是吴家为他们打开“门”,也为他们找到“路”。“他上课总是绘声绘色,我后来当老师也总是学着他那样给学生上课。”原太和中学校长罗朝勇是吴世雄的学生,他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继续传给后人。太和乡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副校长任洪平,一直感念恩师吴继涛在人生路上扶起自己,“以前读书穷,她就帮我们垫学费,是她鼓励我们两兄弟走出了大山。”“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现在不可能坐在高中教室里,可能就在某个小餐馆打工吧。”高雪莲流着眼泪说。事实上,从吴家三代老师那里“有模学样”的人真不少,他们跟恩师一样成为老师,有罗朝勇、任洪平这样扎根大山的,超过30人;也有泸州市古蔺县中诚中学体育教师任健这样,在更大舞台发挥特长的。三代人都当乡村教师,围绕乡村教学的讨论与思考是这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最后三代人有了共识——鼓励是“法宝”。因为这个法宝,年过七旬的郑循福依然清晰记得,老师吴世雄帮他找出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我再调皮,也有优点。”也因为这个法宝,贫寒家庭的任洪平兄弟俩成功走出大山。17岁的高雪莲曾在初三时弃学,投奔城里的姐姐打工去了,是吴松三番五次组织各方力量把她劝返回的教室。吴松说,“刚好遇到上化学课需要胡豆花,我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不想她竟然带来一大袋来,还因为摘花差点被狗咬。”高雪莲回忆道,“全班同学给我鼓掌,很受振奋,后来中考也不错,才能继续坚持读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