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叙永县摩尼中学像往年一样,组织初一、高一年级全体师生到该校茶山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同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动手能力,安排四年级的孩子们在劳动课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乐耕园”进行耕作。学生可以在耕作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与各学科教育相融合。
合江县人民小学在今年一年级新生“开笔启蒙,慧悦人生”开笔礼仪式上,通过正衣冠、授弟子、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感恩鞠躬等庄重的仪式,让学生们感受到礼乐文明和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开启了人生求学生涯的第一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泸州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为发展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塑造区域教育品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德育
百年树人,以德为先
9月28日,泸州高中组织高一年级全体新生进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
同样的拜师仪式,10月18日,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渔子溪学校16位徒弟在“青蓝相接 薪火相传”师徒结对拜师仪式上,向15位师傅诚恳呈贴拜师三鞠躬。校长王敬表示,希望青年教师们能在师傅的引领下,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珍惜这份师徒之情,铭记师父教诲,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泸州市历来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全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肖敏,“全国师德标兵”江红梅,“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杨卓玛,还有雷贤明等23名“四川省特级教师(校长)”,金侃等10名“泸州新时代最美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他们坚守三尺讲台,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力量。
古蔺县作为长征四渡赤水战役的主战场,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古蔺县第一小学充分利用地域红色文化优势,开展“传承长征精神 启蒙红色教育”为主题的红色精神传承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行走、行动、行为,去身体力行地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苦生活,感知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孩子们打下红色的价值底色,帮助他们扣好价值观教育的第一粒扣子。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像这样的学校,在全市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将特色活动为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中,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渗透式教育,在多种实践体验种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多元化成长。
全市各区县和中小学以育人活动项目建设为引领,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课”“开笔礼”“成人礼”“国旗下的演讲”等主题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全市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智育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孩子们只要一有时间,都喜欢跑到图书室看书。”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校校长况平介绍到。
为了丰富孩子们阅读,建设书香校园,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小学校投资70多万元,打造近500平方米、可供200余人同时阅读的图书室。校长况平说,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2万余册,为了增加图书藏量,丰富阅读资源,还与纳溪区图书馆建立定期更换图书的关系。另外,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专门安排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进行图书室的管理,将图书室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孩子们每天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去漂亮的图书室看书!
书香校园,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近年来,泸州市坚持以教育优质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阅读改变教育”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书香校园”工程建设,探索实践各种个性化的阅读模式,让阅读伴随师生们受益终身。
“从全市、区县到学校,泸州正在从三个不同层面探索实施不同的品牌化建设,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泸州教育走区域教育品牌化发展的思路是科学可行的。”据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有关领导介绍,在市级层面上,目前泸州正在通过品牌活动、学困帮扶和书香校园建设等三大特色项目的打造,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品质,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优质均衡新机制,即具有泸州特色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3+N+N”模式。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育人宗旨。自2020年起,“学困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批展开,首批确立了48所试点学校,2021年全市推进。
通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把“学困帮扶”做成泸州教育的一大品牌,从而促进泸州义务教育更公平、更均衡、更优质地发展。
体育
体教融合,强健体魄
今年5月28日,龙马潭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育成果暨学校体育综合改革阶段展示活动中,城区6所学校近8000名师生共同参与了素质操、仰卧大比拼、滚传托大球、攻占堡垒、支前担架队等24个比赛项目。所有活动项目均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专项设置,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而这一慕,仅仅只是龙马潭区中小学“全员运动会”的一个缩影。
泸县百和学校的莲枪舞,纳溪区的健身操舞,合江县临港小学一分钟足球……各校自编大课间健身操广泛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深受学生喜爱。
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教会”“勤练”,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三开”(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确保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
从2020年秋期开始,泸州市体育运动中心与泸州市长江小学通过资源整合,将射击、游泳项目纳入学校四点半课堂教学内容,携手唱响全市体教深度融合新篇章。“充分发挥与长江小学毗邻的地位优势,主动与学校对接,利用体育生态园射击馆和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场地条件,将射击、游泳项目纳入长江小学四点半课堂。”泸州市体育运动中心副主任杨大江介绍到,由市体育运动中心专业的射击、游泳教练,为长江小学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专项技能机会,也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泸州市积极推动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健身操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项目进校园,每年开展各项目教练员培训班2期次以上。推动各校建立自己的体育特色,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市现有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33所,全国校园网球特色校4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校1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2所。
细心的学生及家长也发现了,从去年开始,泸州中考体考分值为70分,较往年增加了20分,省上派体育健将到两个基地学校当体育教师,泸州市与四川省体育局共建省二线运动队等等。
近年来,泸州市秉承“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融入课堂,勉励全市中小学大力推行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与德智美劳四者融合,合力培养阳光、健康的新时代学生。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邹凯、杨健、陈可怡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他们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
图片
美育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美,不仅仅停留在眼睛里,而是要沉淀在文化里,激荡在岁月里,传承在历史里,传播在时代里。”泸州七中初一新生王嘉旖告诉记者。
为了传承中华传统艺术之美,泸州市积极开展多种艺术进校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传统之美、时代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青春之美、奋斗之美。做一个懂得欣赏美、尊重美、创造美的当代青年。
龙马潭区玉带河学校打造油纸伞制作特色课程,还有泸县海潮镇学校成立“艺术剪纸工作室”,结合校本课程开展常规活动,以“爱国”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折、剪、刻、撕、拼、描等艺术手法制作出各种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品,初步感受艺术剪纸的魅力,并用艺术剪纸的方式灵活呈现,让学生在剪或刻的过程,体会“爱国”的深刻含义,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通过剪纸进社区、敬老院活动,让剪纸艺术走向社会、走入家庭、走进人心,弘扬传统文化。
近年来,泸州老窖天府中学《踩曲姑娘》、泸州高中《接过手中枪》等舞蹈全国获奖,2021年还评选出杨富彬等10名“泸州市新时代最美学生”。
劳动教育
以劳励志,笃学敦行
“每当我读起悯农这首诗时,我就会想起我们种菜时的情景。学校里的乐耕园是蔬菜的天,也是我们劳动的地方。”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2018级1班马玥池同学告诉记者参加劳动后的感受,这个过程让自己学到了许许多多知识,劳动是一种美德,更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
“学校茶场始建于1973年秋,当年该校师生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号召,开辟三百六十多亩荒山,经过几年的共同劳动建设成为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叙永县摩尼中学校长王国红介绍到,2018年学校响应党的教育方针,重启茶场劳动实践基地之功能,开设劳动综合实践课程,加强素质教育。近几年,该校每年均组织师生到茶山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领略茶山的历史、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理念。
同样,在位于纳溪区合面镇的太山实验学校,也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开展劳动实践教育,2020年秋期组织的“稻田里的第一课”在《人民日报》刊载。
从2010年开始,纳溪区针对“关起门来办教育、学生缺乏基本劳动技能”等突出问题,打开校门,整合党政、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力量,整合传统劳育、研学劳育、科创劳育和课堂劳育等多个实施路径,区域协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并根据纳溪区“四育合一”活动的重要背景,打造了“1+N”的劳动实践模式,取得良好育人效果。今年4月,纳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16年,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投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基地(营地)一个(四川仅两个),可容纳1200名学生同时开展活动;省级基地12个,市级基地25个,各区县基地25个。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泸州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泸州老工业城市旅游资源,开展多形式研学旅行活动。同时,组建川渝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联盟。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以“五育融合”为立德树人赋能,积极探索实践以文化育人、劳动育人、体育育人、艺术育人等多元育人体系,形成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泸州模式。努力办好让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把泸州教育打造成一个充分活力和创造力的区域教育品牌。
打造五育融合“泸州模式”
今年4月23日,四川省自导式教学改革现场会在江阳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自导式课堂基地学校——忠山学校举行。
早在去年6月,江阳区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创建“五育融合”国家级示范区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该区以课堂改革为切入点,推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自导式课堂,成立了18+5组合式、共23个教研员领衔的五育融合工作室,其中包括18个学科工作室、5个融合性工作室,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为了实现泸州教育的高位均衡和优质发展,泸州市把区域教育品牌化发展作为一个全新突破与发展方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显成效。
为促进全市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泸州市将继续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泸州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发各种德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德育课程,文化引领学生的精神发展,让学生们通过德育实践得到体验、收获成长、提升素养,努力办好让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把泸州教育打造成一个充分活力和创造力的区域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