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做减法,各地各学校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态度之坚决,速度之迅捷,落实之到位,可谓前所未有。但是做完“减法”之后必须做“加法”,而且“加数”还要多,这样计算出的“和”,才看得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拿得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佐证,才能让家长的“焦虑情绪”实实在在地得到缓解乃至消除,这项民心策略、民生策略和国家民族的战略策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以有效的提质增效策略支撑“双减”落地,这已经在学校和教师中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是,学校可以或者说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达成提质增效目标,各校尚在探索、总结和提炼之中。为寻求答案,笔者近日走进了蓬溪县实验小学校。
“实验”,是该校校名中的核心词,它规定了办学重要目标之一——要能在办学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探索出新的、可推广的成果。“人小事大,实验当真”,这是实验小学的校训。“双减”无需实验,因为它是强制性的,但实施“双减”如何提质增效则需要实验。实验小学校长申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落实‘双减’,学校层面必须要有战略观和全局观,实验小学提出了‘一二三四’策略:一是突出一个核心,以质量为核心,‘质量’并不是单纯理解为分数值,而是应该综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习惯、礼仪等因素,也就是学生素养综合发展值;二是抓住两个重点,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三是夯实‘备、上、批’三个环节,即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四是聚焦四支队伍,包括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和家长队伍,因为‘双减’不是单打一的战斗,而是多军种协同作战的重大战役。”
学校设计的蓝图和战略决策能否转化为老师的战术行动呢?座谈会上老师们的发言给出了答案。
“以备课为例,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主备不推责任,备课必须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比如《___即景》单元习作教学备课,我们教研的时候就达成共识,把学生带到郊外,感受田野风光,即兴观察,现场指导写《田野即景》。”语文组熊海的发言印证了“两个重点”之备课环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变革。同样是作文教学课堂,徐艳萍介绍,她不是引导学生回忆游戏选材写作,而是现场开展游戏,让学生体验生活而即兴写作。数学组邓君介绍了聚焦课堂预习习惯、提问习惯、抓关键问题的培养等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必须上演提质增效的重头戏,老师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高效的教学,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高效的学习。”总结抓高效课堂建设,申毅如是说。赵金执教《bpmf》,备课求精,教法求活,教学技巧娴熟,课堂活泼而有规矩,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大,课堂效率高;张英执教《升国旗》,每一个环节都有出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诠释《课标》,被誉为典型的高效课堂。在探索语文学科提质增效的同时,副校长周文娟创新班级管理,采取“细化小组成员角色分配”“量化组员任务分配”“优化总结、评比、表彰”等策略,以“任务驱动型小组建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校提出的“两个重点”中,作业设计板块如何适应“双减”?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谓新招频出,亮点很多。解决优生吃不饱,数学组尝试优生自己找作业做、自查找问题、一对一过关等策略。语文组贯穿实验小学“书香伴成长”第二课堂理念,在阅读板块突出国学经典、儿童文学名篇,探索设计群文阅读、自主阅读、摘抄阅读、批注阅读和练习阅读等多种阅读作业,并在周一辅以阅读交流、分类指导环节,以文化和童趣浸润心灵,营造“比学赶超”的阅读氛围。另外,布置家庭写作作业,于学生而言难度很大,易挫伤习作兴趣;于家长而言,容易引发家长焦虑。针对这一特点,语文组提出了设计书面家庭作业“不把写作作业带回家”的主张,很显然,这一做法就不止是缓解家长焦虑,必然能消除家长焦虑。
“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但是布置口头作业如果没有家长配合,作业就容易流于形式。”老师们的担忧不是多余的。针对这一现实,学校积极探索家校沟通策略,“引导家长,感染家长”,最大限度地寻求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在手抄报比赛中,学校将探究性作业、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和德育实践类作业同办手抄报相结合,评手抄报等级奖同评“优秀指导教师”“最美陪伴家长”奖相结合,“一次办报,两个结合”,可谓创新之举,务实良策。
老教师陈君洪认为:“‘双减’减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的心灵负荷减轻,要采取浸润式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增高,知识面得到拓展,能力得到增强。”改革后的课间操组合正好就诠释了这一“浸润式教学”思想。下课铃声和课间操序曲之后,在《站在草原望北京》音乐声中,学生开始两分钟民族舞律动,随后是主运动——做广播体操,冬季增加一个环形跑,辅以齐诵师生合作创编的一首小诗,解散后回班途中唱一首红歌,齐诵的小诗和齐唱的红歌每周一换。单从课间操改革来看,体育运动中融合学科元素,渗透德育和综合素养训练,实验小学的这一做法已经实现了“双减连加”的效果。
“全方位落实‘双减’,家长认识跟不上怎么办?对分数的要求不高,老师出现懈怠心理怎么办?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怎么解决?教师、班级、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做怎样的调整?严禁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学业水平怎样检测,教学效果怎样评价?”申毅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这种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不回避焦点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摆出问题,正视问题,研究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双减”,正在促进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基础教育如何去功利化,如何去应试化,如何回归公益化,如何切实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功能,蓬溪实验小学找到了“加数”并做起了“连加”,给出的答案是有效的,也是高效的,但仍然只是初步的,是局部的,我们期待包括实验小学在内的众多学校递交更加系统、更为完善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