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第一专题中,在介绍中国古代商业时,草市作为一个极其微小的知识点,极容易被忽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草市虽然在教材中的笔墨少,但是从草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
在必修二的第28页中市的发展子目下有关于草市的定义,“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草市。大多数老师只是限于草市的时间特点的分析,少有人注意到其后出现了“草市尉”。这里应该结合中国古代的商业政策的知识点,草市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对于商业的严格管理。
在接下来对唐代草市的介绍中,教材用了“十分显著”四字。据笔者考察,在高中历史必修版中,用到“十分”的地方不多。必修一少许出现“完全”等字样。这里应该是体现唐代草市的重要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自于民间的力量推动商业发展。说明此时政府的商业管理已有放松,但是还是总体严格。教材下文引用了王建的诗歌“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在如此繁荣的集市中,仍有严格管理。通过王建诗歌的例子,可以提醒学生诗歌不仅是文学语文相关,而且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
接下来,教材提到宋代的草市,引用的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诗歌“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这说明了宋代草市的一大发展---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讲解时,可以结合我们现在的购物中心,提出问题“购物中心仅仅是购物吗?” 启发引导学生草市不仅仅是买卖东西的地方,还可以有多种娱乐活动。可以向学生介绍瓦肆,瓦肆是古代的市的娱乐场所,有多种娱乐活动比如说书唱戏等。宋元时期的话本就源自于此。可以通过柳永的词的特征进行讲述,柳永的词有“凡有井水饮处,可歌柳词”。柳永的词标志着宋词的通俗化倾向,这也标志着草市的发展。学生对草市的发展有形象的感受。
在教材接下来的讲解中,草市似乎是消失了。在接下来的教材文本中,只是有一句话“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但地方商业中心有多大规模?发展怎样?教材无此论述。在宋代历史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发现有一本《宋代草市镇研究》。草市和镇是什么关系?我们又查地理书,得到这样的论述“一般来说,位置或者地理环境最初会在城市崛起过程中作用明显,但可能不会一直作为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成功的城市来说,凭借已有的市场,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可能会吸引最初的作用完全无关的大量劳动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草市和镇的确是有关系。草市的繁荣推动了镇的形成,所以叫草市镇。在这里我们可以向学生强调历史和地理的密切关系,这有助于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教材接下来的讲述“商业都会的崛起”中,我们没有看到介绍草市,但我们看到了一个字:“镇”。在教材第21页,最后一句话“当时与汉口镇齐名的,还有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这四个镇与草市有关系吗?在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看到草市演化为市镇。在此我们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市在明清时如此的繁荣?”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样就达到了前后知识贯通的目的。
草市对我们理解城乡关系问题有重要意义。草市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环节。农产品逐渐商品化,需要在草市进行销售。通过草市我们可以对古代的城市化进行研究。当草市发展到明朝的江南市镇时,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的分工越来越明显。这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在研究草市过程中,我们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小说等,可以提示学生,文学作品里面也有大量的历史资料,需要加以注意。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草市知识的完整介绍,可以看出在中国整个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的严格管理,更好地了解重农抑商政策。以小见大,这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