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历史观”认识时,总是不自觉地把时光记忆轴拨回高中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是上升的。”这是高中政治课本里我记得很牢固的一句话,无论是在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亦或是在畅想人类未来的美好图景,这段话都会在脑海中回荡。此次拜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在他对原始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论述中,更加加深了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与理解。
恩格斯的此本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家庭形式及成因,而后分析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进而带来的社会分工与阶级斗争矛盾的出现,最后引出解决阶级矛盾的国家机器。在论述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得马克思的唯物历史观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书中的序言写到“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其一是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恩克斯以摩尔根的分期法为基础,按照当时人对生活资料生产的某种程度的掌握,将原始社会划为三个阶段:主要使用弓箭的蒙昧时代、铁剑作为决定性武器的野蛮时代到火器最为关键的文明时代。然后再把相应时代分为低级、中级、高级。首先是蒙昧时代,这是主要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的时期,靠打猎收获维持生活的食物,利用各种木头和石器来开展日常活动。低级以果实,根茎为食,中级捕捞鱼类高级阶段利用弓箭打猎;其次是野蛮时代的到来,其特有的标志是动物的驯养和植物的种植,是学会靠人类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时期,可以看到带铁铧的用家畜拉的耕犁,大面积的耕地与牧场,生产设备与技术较为完善。最后的文明时代便是学会对天然产物的进行进一步加工,是工业与艺术产生的时期。
其二是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决定作用,对应的家庭组织形式也对时代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家庭史对研究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发展与制度建设十分重要。正如摩尔根所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家庭的第一个阶段是进步性在于排除了父母子女之间性交关系的血缘家庭;其次是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性交关系的普纳路亚家庭,氏族便由此进步产生,且发挥着远超其最初目的的作用,构成了地球上大多数的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制家庭中,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从而随着时间推进的继承关系发展起来了母权制。再次是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时期的对偶家庭,随着氏族的日趋发展,在禁止血亲亲属结婚方面的作用便更加显著。到了野蛮时代中级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由于大量财富集中一人之手,且为男子,一夫一妻制家庭便得以产生,也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丈夫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婚姻关系相对较稳固,子女作为父亲财产的继承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资料变为社会所有,个体家庭经济变成了社会的劳动部门且成为一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一夫一妻制带来的两性权力的平等,对氏族制度产生一定对抗姿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众所周知,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原始社会生产资料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产生了不同的财产归属分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立场的不同必然导致利益冲突与矛盾,于是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的产生必要。
在书中恩格斯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背景在游牧部落从野蛮群体里分离出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牲畜的驯养和大规模畜群的形成,在适合放牧的地方形成了游牧民。由此便与蒙昧时代完全凭借自然物为食的特点产生了分化,人类开始凭借自身的劳动创造生活资料,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生活资料变多且出现了初始状态的交换,从而社会财富得到了积累增加,必然产生了奴隶制。社会便由于财产差别分离出两个阶级:奴隶主与奴隶。这便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的社会大分化。于是便开启了此起彼伏的奴隶斗争时代。下一步走向野蛮时代高级阶段,铁剑时代,铁让大面积垦荒成为可能;也给手工工人提供了一种更为坚硬的工具,生产的进步更加迅速得进行着。织布业、金属加工业等手工业显示出生产的多样化和技术的改进,农业领域除了基本的谷物以外,也在生产着各种经济作物。社会生产活动的丰富性使得不能让同一人身担多职,农业和手工业出现分离趋势,于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自然而然产生了,带来了生产的进一步增长,提升了人的劳动力价值。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奴隶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开展大规模生产,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与贸易。长此以往,社会出现了富人与穷人的分化,新的阶级分化由此产生。文明时代巩固了已有的社会分工并加剧城乡的对立,随着交易内容和范围的扩大,第三次大分工出现,一个只负责交换不负责生产的商人阶级便由此产生,它控制生产,使生产者服从自己,通过对生产者的剥削来获得大量的财富和自己的社会地位。随着交易的扩大,商品的商品——货币出现,其形成了一种强大力量使民众受其统治。
由于居住地受到社会生产、商业活动、职业变化和土地所有权转让的影响而变化,氏族制度已经不大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社会产生了新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利益与需求的差别与对立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氏族制度不能有效解决时,倒逼人类进行新的探索,新的治理体系国家便由此产生。
阶级分裂基础之上形成的国家社会制度形式是从旧的血缘基础上形成的氏族社会制度形式发展而来,在书中恩格斯分别研究了在氏族制度废墟下形成的三种国家,提到了雅典社会、罗马社会和德意志社会各自国家的形成。首先,雅典国家的形成是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等分工发展起来,外来居民移入且部落逐渐杂居,氏族的正常管理模式被干扰。为了满足雅典社会管理需要,被剥削人民渴望创立新的机关保护自身利益,国家便不知不觉地萌生,维持社会活动的有序开展;其次是罗马社会,封闭自守的贵族引起了被压迫剥削的平民的不满,便引发了反抗,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被破坏时,创设了拥有新的公共权力,以地区划分和财富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此外,还有德意志国家。德意志野蛮人占领罗马后,将罗马人从自己国家解放出来,将强夺的土地按照氏族分配,德意志人和罗马人便日趋融合,亲属制度让位于地区划分,氏族制度便由此逐渐消失。另外,由于国家幅员辽阔,为了完成对罗马帝国被征服者的统治,旧的氏族制度也不得不被新的统治机器——国家替代。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产物,来源于现实的需要,当社会的不同阶级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且不可调和之时,国家便登上历史舞台。此种位于社会表面之上的公共权力,发挥调和作用,将阶级冲突控制在正常的社会秩序框架之下,保障一定时期的稳定与协调,这也是国家存在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任何国家想要发展,必须遵从历史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现象产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就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历史社会的发展是前进的,是上升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婚姻制度还是家庭形式;无论是时代更迭还是社会大分工;无论是氏族制度还是国家构建,都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本著作看社会发展历程与动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探索与论证,也能给后人探寻社会发展方向以理性指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