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边教书的日子(散文)
欧正中
1990年的夏天,我带着一纸毕业分配通知书,从长春来到了遥远的金沙江边的一家铜矿。
这里条件的艰苦超出了我的想象。矿区仅有一条简易公路和百里外的县城相通,矿山就是这条公路的尽头。矿山坐落在金沙江边的山梁上。我们工作之余常坐在山梁上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金沙江出神,我想,在这荒凉的深山里,金沙江是与外界最便捷的沟通方式了。
矿区几乎都是泥土路,下雨天,鞋子沾满了稀泥。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一间小小的房屋居然要住两个职工。房间除了摆放两张木床外,什么都没有了。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龙头。更糟糕的是,每天限时送水,错过了时间,就没有了洗脸漱口的水了,甚至连喝的水都没有了。据说,矿区用的生活水是从金沙江里抽上来的,成本很高。早上上厕所拥挤得要排队。
矿山所在地是彝汉杂居地。经常有当地的彝族人带着农产品来矿区售卖。如果他们说彝话的话,我们是完全听不懂的,好在多数彝族人都会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子弟校规模小,除服务职工子弟外,还招收附近农村学生,其中有部分彝族生。职工子弟相对要好教一些,因为多数职工对子女的要求都较高,期望也高。当然也有少数职工子弟不思进取,幻想着读读技校能在矿里找份工作就行了。彝族学生教起来就要费劲很多,这不是说他们调皮捣蛋不听话,相反,他们很乖巧。但他们汉语讲不好,能写的汉字也很有限。为了让他们迅速提高汉语水平,老师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比如搞各种活动,鼓励他们和汉族学生交流,鼓励他们用汉语讲话,把彝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混着坐。也许是他们还小,学习能力强,所以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能用汉语流利地讲话了。解决了语言难题后,彝族学生学习起来似乎容易多了。
那时矿里除了放电影外,就极少搞活动了。组织学生到金沙江边去游玩,就成了一件开心的事了。每次下江边,都要认真做准备。山路陡峭,路途遥远,口渴了,路上连喝的水都没有。去的时候全是下坡路,用2个小时就可以到江边了。回来时就是登天了,几步一歇,边走边停,往往要用5个小时,体力差的女生用的时间会更多。尽管很辛苦,但去江边玩耍的快乐,能持续几周。每一次去江边,我都会叠一只纸船,小心翼翼地放进江水里,希望它顺着江水,能顺利地到达外面的世界。
由于矿里效益不算好,我们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也不多。偶尔有同事到西昌、成都去参加一次培训,足以让我们羡慕好几个月。
其实,我们最高兴的是,一年一次的中考和高考。我们教过的学生,只要有人考上了中专,能走出大山,我们比学生本人还高兴。如果有我们教过的学生,在外面读完高中又考上了大学,到外面繁华的大城市去了,那会成为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骄傲的谈资。其实,我们的言语间流露出的,更多的是由衷的羡慕和祝福。
现在,矿山效益好了许多,职工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许多家庭都买上了小轿车,山区的交通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变,去攀枝花、西昌、昆明很方便。外面的世界再也没有了从前的诱惑和从前的精彩。
2018.09.03
了解更多教育信息,请关注下面的微信公众号:
遂宁新教育(snxjy333)四川教育资讯(scjyzx168)
微博:川教资讯
四川教育圈QQ群:251649375
作者简介:
欧正中,四川大竹县人。已在《词刊》、《微型小说选刊》、《延河》、《散文诗世界》、《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检察日报》、《散文诗》、《四川农村日报》、《思维与智慧》、《天津日报》、《江河文学》、《华星诗谈》等国内外2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文章。获得《中国校园文学》第二届教师文艺赛中学组二等奖。小小说入选《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2017读家记忆年度优秀作品.小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