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县龙江小学校 郭明庭 熊英 祁碧芳
家访
周末,因停电,受班主任熊老师的邀请,我随同她一起做了一次家访。
半天的时间,走访了两个孩子的家,亲自见证了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发现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失缺,隔代监管,出现了个性曲扭,乖张暴戾,礼仪缺失等许多教育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老师,孩子和她妈妈关系不好,但很听你们的话,想办法教育孩子一下,好么?”家长道出的实情再次搅动我心中的波澜,家长的请求我们也无法拒绝。留守儿童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享受她那个年龄该有的的亲情,得到应有的疼爱,感受童年的快乐。文化有限的老人只管孩子的生活,除了身体健康外,性格、习惯、礼仪、处事等迁就孩子的多。孩子到了学校,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周末才回家,对于文化有限的老人,在孩子教育上,与时代特征很难吻合。告别了孩子和家长,我思索着孩子的这些情况,家长为顾及面子是不愿意主动对老师讲的,作为老师如果不深入到学生家里,也是了解不到的。从一次家访推测出其余留守儿童存在的共性问题,回来的路上,熊老师想告诉我,现在班上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对父母、爷爷奶奶的尊重程度是不够的。
归来
“咋办?郭老师,你是资深班主任,遇到这情况怎么做?”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我决定借个班主任当当。“孩子们,午检你们做的不错,老师表扬你们。现在,考考你们,看谁知道的多?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圣人的是谁?”由此引了出孔子,引出了儒家以“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观点。
“怎么修身呢?现在,我们来查字典。‘孝’,看它怎么读?什么意思?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孩子们很是热情,动手翻字典的,帮忙指点的,我在黑板上围绕这个字记下孩子们组成的词语:孝道、孝顺、孝心、尽孝、孝子,正当我准备让他们一起读一读时,有一孩子举着手说“百善孝为先”,我很惊异,“你怎知道这个词?”“上学期,学校要我们总结家规,爸爸说我们的家规就是‘百善孝为先’。”我表扬了这个孩子,把词语写上去,并在黑板上写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和孩子们读了几遍,要求有不懂的回去请教家长。
我尊重孩子们,了解他们对“孝的”理解后,板书曾国潘的诗“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所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平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提出要求,抄写并读熟 。孩子们有了阅读基础,我结合诗意,讲解曾国潘其人其事,文韬武略,家规家风,门生故吏,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向孩子们讲了我的家庭,我的成长历程,我的家规家风,我父亲卧病我们全家怎样照顾父亲的;我把我曾经写出自己尽孝的经历,怎样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家庭”的过程 ,以及文章和图片展示给学生,孩子们震惊了,也感动了;没想到的是,晚上孩子们回家讲了,家长在群里要我转发我的文章《家风,薪火相传》,和孩子一起阅读;我趁势在班上提出一个孩子在家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尊重父母,才能算是孝敬父母,做一个好孩子,毕竟,有许多的留守儿童道德的实践园地在家啊。
一周就这样结束了,我没有点出任何一个学生的名字,没有指出任何一个家庭存在的问题,一切都好像没有发生过,但痕迹却留下了。就在周五晚上,我担心孩子们,尤其是那些留守的、以前回家对父母不尊重的回家后会怎么样呢?九点多,被家访孩子妈妈发来微信:“感谢郭老师,孩子回家不再和我吵了,还帮我做饭洗碗;有时会问我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感觉好听话了,今晚主动和我睡觉了。老师,谢谢你!”
接下来,我把到班的时间调整到晨读。利用四个早上教学生诵读李密的《陈情表》。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就四天,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背下来。部分的孩子在家还请教过父母,适当讲解后,让孩子们评价李密这样做对不对 ,我们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背诵了经典句子,有的言及婆婆养他只辛苦,有的认为他“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做得对;有三个学生认为李密该去做官 ,因为有钱才能更好地奉养婆婆。我用了五分钟时间对孩子们的想法进行了点评,孩子心悦诚服的笑了。周五我用三十分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具体提出了一个学生在家吃饭、看电视、有客人来、去别人家做客、上学和回家、与同学交往、用钱等方面的礼仪常规,要求孩子们在生活中落实。
在有了一点成绩的基础上,坚持才是重要的。第三周,我联系了音乐教师配合我,在音乐课和午检后,教孩子们唱会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崔京浩演唱的《父亲》。我也特地把班会课调到周五的最后一节,联系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召开班会,主题确定为“母亲·父亲——我生命的源”。主题队会上孩子们重温了《小学生守则》、朗诵了诗歌《感谢》、情景剧《挨打》,家长表演了情景剧《一声惊雷》、散文诗《孩子,妈妈容易吗》,熊老师解读了乡贤李榕的“家规家风”,音乐老师和她女儿表演唱了《母亲》。家长们是了解我几周来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的,也是了解我的,要我表演节目。五音不全的我唱了歌曲《父亲》,因为我父亲已经去世两年,劬劳一生的老父亲萦绕在心间,唱得我泪流满面,孩子们和家长或许是被我的情感感染了,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和着我的声音,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男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孝在当下”,走出了教室。
感悟
只一周就期末了,我无法继续跟进。三周时间很短,孩子们的变化却是明显的,因为所有的家长都在群里晒出孩子的变化。和孩子的接触中,更欣慰的是说他们的家长也有了变化,家庭风气更好了。家长们都邀请我抽空时间去家里坐坐,我体会到,家访,是引导优秀家规家风建设的良好契机。于永正老师说:“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切都在细枝末节里。真的是这些细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引导着学生。”(1)我想:老师,应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不一定有事才去。孩子就是孩子,犯错是常有的事儿。帮助孩子走出人生的误区,做一个阳光的人,需要老师在细微中发现问题的苗头,运用家校合力,才能达到“立德育人”的目标。
注:(1)来自网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