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齐乐镇小学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坚持五育并举,聚焦劳动教育改革新目标、新课程、新路径,构建跨年级、跨学科、跨区域劳动实践课程,探索实施劳动教育新模式。
五育融合,树立劳动教育新目标
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构建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四维劳动”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综合实践等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招募、设计制作、义卖、捐赠等环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1+N模式,构建劳动教育新课程
坚持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全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样态”。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厘清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公益劳动课程内容架构,丰富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内涵,升级赋能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劳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体系,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合力,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
凝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构建家校社劳动教育共同体,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一是家庭劳动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相融”理念,依托网络平台和规范化家长学校建设,创设家庭劳动教育平台,树立崇尚劳动优良家风。利用“互联网+”全覆盖开展“宅家战疫情”等居家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掌握必要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二是学校劳动教育。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作用,融合校本资源,上好校内劳动课程,充分实现课程育人功能。创新课程形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多课时综合实践活动、“专职+兼职”教师参与、编制端午节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实现课时设置灵活化、任课教师多元化、课程实施项目化,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必要的劳动能。三是社会劳动教育。坚持实践导向,搭建劳动教育社会网络,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联合四川“绿之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百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展“秋种——秋收”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直观劳动体验,大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创新单位协作模式,打造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课程。依托县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联合县文化馆、团县委等部门,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高新科技、非遗文化等相结合,让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新劳动认知、情感浸润学生,全力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