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洛县玉田镇中心校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教育为先”战略部署,秉持“教好一个孩子、脱贫一户家庭”目标,立足山区学校实际,从“四个维度”入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
办学条件改善有力度。
2016年以来,争取上级各类资金780余万元,征地7亩,新建学生宿舍1栋、维修改造校舍2000余平方米。添置计算机70台、购置图书10000余册,数学、科学和音体美器材种类和数量均达到了《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要求。2017年,学校紧紧抓住全县学校布局调整机遇,办学模式从“通校制”变为“寄宿制”,吸纳辖区范围内3所学校5-6年级学生住校。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对减轻家长负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升教育质量都有重大作用。寄宿制开办以来,已累计向县内优秀初中输送优质生源300余名。2020年,受益全县教育信息化2.0平台建设春风,学校建成录播教室1间,为教师教学教研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数字化平台,特别是其远程交互教学功能,打破了地点、时空的限制,实现县域内优质教育的共建共创共享。
教师提质赋能有高度。
通过党建月会、教职工会议和学习强国APP等平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制度,引导教师向“三者”“四有”好老师看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学习、培训、交流轮岗活动,着力培养一支乐教、适教和善教的优秀教师队伍。2016年以来,全校30余名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学校优秀管理者先后被派往绵竹、四川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了提升培训。特别是与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结对以来,围绕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多轮交流学习。精心做好宜宾学院顶岗实习教师服务保障,发挥其“年轻、活力”优势,创设了别开生面的音乐美术课堂。严格落实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重点学生包保机制,采取“一对一”“人盯人”“月月访”等措施,实现了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该入学的一个不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走目标。
校园文化打造有深度。
学校地处玉田,以“玉”得名,“玉文化”日益昌盛,学校“三风一训”镂刻了浓重的玉文化,如“精雕细琢、玉汝于成”的校风,“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教风,“教师争做工匠,学生争做美玉”的良好态势已悄然形成。为帮助学生在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开设了校园手牵手积分超市,学生正向行为皆可积分,积分到一定总数就可兑换相应的学习或生活用品。“积极发言可积分”“爱护花草可积分”“助人为乐可积分”“排队就餐可积分”·······楼道、寝室、宿舍、教师,校园每个角落都演洋溢着文明气息。依托学校少年宫,开辟篮球、书法、美术等多个特色项目,特别是书法项目,别具一格,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学校楼道、寝室等部位书法和美术,均来自学生和老师的作品。学校根据特定时期不同主题,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知书明理,帮助其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安全屏障构筑有宽度。
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通过“四化”严抓校园安全。一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持续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日报告”“零报告”“一日三检”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制度。二是食堂管理规范化。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留存取样等多方面加强对食堂的全链条监管;落实好校长和教师陪餐制度;通过会议、实操等方式,提升食堂从业人员对如诺如病毒等传染病的知晓和防控力度。三是隐患摸排制度化。成立隐患排查领导小组,联合辖区派出所,定时或不定时对校内和校园周边进行拉网式清理。四是防火教育特色化。扎实开展多轮森林草原防灭火“六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冒烟罚款、烧山坐牢”的理念深入师生脑海。学生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森林草原防灭火相关知识带回家里,扩大了覆盖面。2018年以来,甘洛县寄宿制管理、均衡发展、安全管理等多场现场观摩会在玉田镇中心校召开,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节节攀升。
“在义务教育均衡阳光照耀下,学校将牢牢坚守育人初心,坚持五育并举,千方百计帮助更多的彝族孩子走出大山”学校负责人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