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实验小学党支部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创精品学校为目标,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五比五争”活动为载体,从实处入手,求实际效果,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党建之路。
一、比业务,争当教学先锋
学校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师的业务水平则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支部倡导、党员带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和竞赛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构建良好人文环境,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常规教研以“三课”活动为主要载体,针对新教师的考核性合格课、针对教研专题的研讨性公开课、优秀教师执教的示范性优质课,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充分发挥各种课型的特殊功能,带动不同层次的教师携手并进,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竞教活动,强化激励机制,赋予教师钻业务、求进取的强大动力。
二、比学习,争当读书先锋
学校党支部要求全体党员树立和不断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成为学习型党员,并带领全体教职工学习时事政治、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倾力打造学习型队伍。首先是读书学习,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购置专业书籍和各类图书,并为每一位教师订阅一份教学业务杂志,为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条件。学校制订了专门的学习制度,要求党员教师带头做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并组织检查观摩和读书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成果。教师的读书笔记人均在15000字左右,党员教师在2万字以上。通过读书,博闻强记,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厚积薄发,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学科的专业培训,并要求参培教师回校之后上汇报课,通过展示交流,让其他教师分享培训成果。此外,还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并利用远程教育,大范围整合教育资源,广泛吸纳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育思想和专业技能。
三、比爱心,争当爱生先锋
爱是教育的光芒,也是教育的特质,只有让我们的教育充满爱,才能够感化和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学校党支部始终要求全体党员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心贯注于一切教育行为之中。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党员服务日活动,全体共产党员深入班级,深入家庭,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发展上存在困难和问题,向学校、家庭提出建议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再加以解决,尤其关注贫困生和学困生。按照学校党支部的决定,组织和引导党员教师用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孩子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在每年的国家扶贫日学校组织全校师生“爱心一日捐”活动。开展党员服务群众承诺行动,坚持“双结对、双报到”工作,推出了区级百名名师话使命谈初心3人。推行党员教师轮流校门口值勤,参与“护苗队”党员志愿服务,为学校学生上学安全保驾护航。
四、比奉献,争当服务先锋
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学校党支部随时教育和要求党员教师,尤其是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教学第一线率先垂范、勇挑重担,而且要在关爱学生的同时,热情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各教研组、年级组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大到教学研究、班级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安排部署,小到办公场所的保洁和内务整理,他们都能做到细致入微,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职工面前,和大家和谐相处。共产党员为教职工所作的服务和奉献,不对外宣传,但在党内民主评议时要认真汇报总结。共产党员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极大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党支部每年还要组织几次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各项服务,包括清理卫生死角、宣传科普知识、指导文体活动,把校园服务延伸到社会上去,让人民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党的温暖,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员的公仆形象。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学校党员教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深入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五、比形象,争当师德先锋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历来是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学校党支部历来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首先是抓制度建设,根据各级党和政府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纪律以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实施细则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例如“我和我的学生”、“我的教育故事”、“师德师风演讲”等主题活动,让教师在讲述和倾听之间相互砥砺,升华师德境界。再次是通过家长会、社会调查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约束、活动教育、社会监督三者相加,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师德教育和管理体系,使教师群体风清气正、心情舒畅,展现出当代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貌。
总之,党建工作要立足于教育规律,立足于校情特点,构建科学实用的工作模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全局性工作中去,延伸到整个教职工群体中去,方能与时俱进,同步开创党建工作和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不断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活力。